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
公平、衛福、法務、環保專區
發現「痠」、「痛」大不同 神經醫學邁入精準治療新時代
日期:114-04-18資料來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痠痛是「痠」還是「痛」?在臺灣,肌肉骨骼痠痛是醫療支出的第一名,但這類慢性痠痛往往難以有效被治療。為找出痠痛的真正原因,以對症下藥,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團隊,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中研院深耕計畫的支持下,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的過度活化,才是組織酸化、造成慢性痠痛的主因。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研究團隊證明痠覺神經不同於痛覺神經,並發現本體感覺神經就是種痠覺神經。組織酸化主要會刺激本體感覺神經,進而誘發痠感而非痛感。這個結果顛覆過去50年來醫學界的觀念,且創造 Sngception (痠覺)這個名詞,Sngception 的字首 Sng 是臺語「痠」的羅馬拼音,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痠覺」不同於「痛覺」的概念,只有在漢藏語系才有,其他西方語系或阿爾泰語系(日、韓)都將痠、痛視為「痛」。此團隊成員包括英國、美國和德國的國際學者,一致對Sngception的概念表示肯定。由臺灣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領域首創Sngception名詞,往後將被沿用下去,有望讓臺灣成為這個新興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導者,享有絕對的話語權。

目前北醫、萬芳、雙和醫院的門診醫令系統已導入痠覺量表,未來將繼續推廣至其他醫療院所,藉由確認痠和痛為不同的感覺,有助於臨床進行痠和痛的精準診斷,並對症下藥,可避免無科學依據的無效止痛處置,也可避免止痛藥的浪費,進而推動未來止痠藥物的開發,預期可為臺灣減少鉅額無效止痛的醫療支出(臺灣健保藥物支出一年超過2000 億,使用人數最多的就是止痛藥物),這對臺灣的社會、經濟及生醫科技發展,都將有深遠、巨大的影響。團隊也將在近期制定「痠覺詞彙」,重新建構痠覺醫學與痛覺醫學,開啟全球「痠」、「痛」精準醫學的新時代。

陳特聘研究員團隊的研究,從學理上徹底顛覆疼痛醫學的中心理論。痠覺神經的發現,為不同的臨床症狀提供神經學的基礎,開啟痠覺醫學的新紀元。而止痠藥物或臨床處置方法,將為生醫產業與醫學領域帶來新一波革命,為廣大受痠痛困擾的患者帶來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