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承宏/專題報導
海軍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範圍不在甲板上,而是在水面之下。不論是水下障礙物排除、艦船海難救援,甚至水中未爆彈處理,全都交付專業的海軍192艦隊水下作業大隊。然而,要成為這支精銳部隊一員,光有體能還不夠,首先須通過水械專長班的層層考驗,經歷身心極限挑戰,才能拿到象徵榮耀的「金龍徽章」,成為真正的水械職人。
水械專長班專門培育海軍潛水專業人才,透過13週高強度訓練,包含體能訓練、水肺潛水、水面供氣裝備操作等課程,學員必須逐一完成每項課目考核,並在最後通過結訓總驗收,逐步培養水下作業能力。
防嗆適應、長泳 培養「與水共生」
課程訓練首先強化體能與心理素質,學員須通過防嗆適應訓練,如仰臥打水、佩戴裝滿水的面鏡呼吸,並接受冷水潑灑與噴灌口鼻測試,更得在波濤洶湧的海面進行長泳,模擬嗆水情境,培養「與水共生」的適應力,適應海水浸入口鼻的刺激,確保能在惡劣環境中執行任務。
除了體能挑戰,學科課程亦至關重要。在潛水實作前,安排學科課程充實潛水專業知識,課程涵蓋潛水減壓程序、潛水醫學、神經檢查、潛水法規及運動防護,使學員理解水壓對人體的影響,並學會預防與應對減壓病、氮迷醉等風險;另透過神經檢查訓練,學員能快速評估潛水員狀況,不僅強化水下作業安全觀念,也能在面對突發狀況時正確應對,以保障自身與潛伴安全。
故障排除、救援 提升應變能力
學員經過一段訓練適應後,即進入水下故障排除與救援,這是訓練中最嚴峻的考驗之一。訓練中,助教會拉扯氣瓶、關閉供氣閥、移除呼吸調節器,模擬水下突發狀況,強化學員保持冷靜、臨機處置能力。此外,學員須熟練水下救援技巧,包括敲擊氣瓶發出求救信號、使用潛水刀解除纏繞,或進行360度環視搜尋失蹤夥伴,提升應變能力與團隊默契。
水下作業大隊深海組助教長胡銘哲士官長指出,這類高壓訓練的關鍵在心理素質,「學員在突發狀況下如果慌了,會導致錯誤決策,水下生存關鍵在於穩定心態與確實執行標準動作,這才是訓練的核心」。他強調,許多學員在初期訓練時,因為習慣依賴裝備供氣,一旦面對突發斷氣情境,往往會產生恐慌,「能夠克服這個心理關卡,才算真正具備水下作業能力」。
模擬海底作業 克服高壓環境
訓期後期,則是水面供氣系統操作,這是長時間、大深度水下作業的核心技術。其中,KM37深海頭盔已成為水下作業官兵的標誌性裝備,潛水員僅能依靠臍管(主氣源管、測深管及通話等管線)連結岸上作業人員,透過模擬在海底作業,累積實戰經驗。最終關卡則是進入俗稱 「濕櫃」的高壓氧艙,模擬下潛至190呎深度,適應狹小、密閉且高壓的環境。各項測試合格後,才算真正通過訓練,能夠勝任水下作業任務。
歷經 12 週嚴苛考驗,水械專長班學員迎來 「結訓總驗收」,是正式成為水械前的最終挑戰。從清晨展開一系列高強度體能訓練,並完成教官下達之各項指令,確保學員已具備獨立執行水下作業能力。最後,需在 7 公尺深的水底取出象徵榮耀的「金龍徽章」,證明已準備好成為國軍水下作業一員。
水下作業大隊深海組組長黃中校指出,結訓驗收不只是測驗技術能力,更是考驗學員在極端條件下的應變能力,「我們希望學員在每一個環節都能達到標準,這不僅關乎個人安全,更影響團隊與任務成敗」。他強調,每位學員能夠完成驗收、成功取出金龍徽章,代表已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足以勝任水下作業艱鉅挑戰。
從挑戰體能極限,到精進水下技術,水械專長班不僅鍛造一批水下作業職人,更塑造擁有堅韌精神、冷靜應變能力的水下戰士。他們將肩負維護國家海疆安全的重任,在水下執行最艱難的任務,成為海軍不可或缺的戰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