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每當國慶大典、外賓迎接或忠烈祠衛兵交接儀式,三軍儀隊總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流暢的隊形變換,展現莊嚴且完美的一面。這些英俊挺拔、動作一致的禮兵,肩負著宣揚國威及彰顯國家門面的重要使命,背後承載的是日復一日汗如雨下與堅持不懈的淬鍊過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儀隊禮兵,必須經歷選拔與嚴苛的訓練,尤其在基本動作與槍法操演上,皆需達到近乎完美的標準,並通過每年定期鑑測,純熟各項操槍技巧,方能使各項軍禮勤務得以圓滿完成。
嚴格要求 熟稔槍法技巧
想成為三軍儀隊一員,首先要通過嚴格的身高、體格、體能及儀態審核。以陸軍儀隊為例,禮兵身高176公分以上,身材勻稱、無刺青,體態端正。合格者將進入約半年基礎訓練及基本槍法訓練,從軍人基本教練開始訓練,學員除了練習立正、稍息、轉向等隊列動作外,更需學習「站如松、坐如鐘」的儀態美學,並以每天長達6小時以上的密集訓練,建立肌肉記憶與身體穩定性。
在基本槍法訓練中,官兵須熟練各種槍姿,如托槍、持槍等,並練習拋槍與接槍技巧,得掌握適當力道與角度,若稍有猶豫便會導致槍枝掉落,視同「失誤」。更進階的表演槍法訓練,則需要更多技巧,高難度花式操槍如連續拋槍、旋槍等,同步配合腳步與節奏感,隊員須依照排定隊形進行訓練,此階段特別重視團體協調與默契,每一次槍法拋接、轉槍動作及隊形變換,都要求零誤差,日復一日的辛勤訓練下,才能在國人面前展現精湛美技。
嚴謹自律 維持最佳體能
三軍儀隊對「完美」有著近乎苛求的標準,一場國家重大慶典操演任務,約6至8個月前就開始排練,每位官兵從鏡子前的自我檢視,到戶外實地演練,再到最後穿上正裝進行「穿戴訓練」,每個環節均不容馬虎。除了操演訓練,隊員日常生活也充滿自律,須保持營養均衡、控制BMI,避免身材變化,也要確保體能維持在最佳狀態,力求每一次出勤都能呈現最完美的一面。
「一名禮兵最辛苦的部分就是不能動。」陸軍司令部勤務營警衛連作戰訓練士趙乾宏士官長強調,即便風吹日曬、面對鎂光燈,也必須保持一動不動的儀態,是禮兵最基本的技能。三軍儀隊駐防地點包括國父紀念館、國民革命忠烈祠、中正紀念堂等地,由陸、海、空軍儀隊輪替,並於規定時間實施禮兵交接、操槍儀式及升、降旗等任務,每每到了執行任務時間,禮兵整齊劃一的步伐與精湛操槍技法,總能吸引無數遊客目光,欣賞與記錄儀隊的壯盛軍容。
重視紀律榮譽 傳承儀隊精神
此外,在三軍儀隊中,旗隊往往是最先進場、被鎂光燈聚焦的「視覺核心」,他們高舉國旗、軍旗象徵國家尊嚴與國軍榮譽,「持著的是『旗』,扛著的是『責任』」。正因如此,旗隊成員選拔與訓練更為嚴謹,除了應具備極高穩定性與節奏感,也須經歷高強度的訓練,為維持行進間持旗的身體穩定度,訓練時會額外在手部及腳部添加沙包,以增加身體肌力。訓練初期,官兵練習原地持旗姿勢不動,鍛鍊肌耐力,再進一步透過節拍器,與其他隊員步調一致,練習步伐、出旗、轉向等動作,速度、高度都必須精準無誤,旗隊訓練不僅磨練體力,也是對心性的淬鍊。
要成為儀隊一員,不只是學會如何操槍或紋風不動,而是要將紀律與榮譽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身為三軍儀隊種子教官、服務於儀隊已逾22年的陸軍司令部勤務營警衛連副排長林容蔚士官長說,一場迎賓儀式,依流程不同約30分鐘至2小時不等,他曾在一天內執行6場迎賓儀式,箇中艱辛,只有身在其中的同袍才能體會,但「使命感」是每位隊員成為儀隊核心價值;「成就感」則是他們全心投入在每一場儀式及操演中所獲得的甜美果實,未來會持續以自身專業與經驗教導學弟們,讓儀隊精神永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