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
教育、文化、國發、原民、客家
楊德昌回顧展於法國雙城巡迴圓滿落幕
日期:114-07-21資料來源:文化部
文化1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與法國電影資料館合作舉辦「楊德昌回顧展」於昨(17)日圓滿落幕,為期9天共放映9部作品,前5場全數滿座,總觀影人數突破3000人次,加上6月於拉羅歇爾國際影展放映,今年夏天在法國已有近7000名觀眾透過大銀幕欣賞楊德昌的經典作品。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表示,臺灣電影新浪潮將臺灣電影提升至世界電影舞台,使臺灣成為藝術電影的代名詞,歷經近40年仍深受歐洲觀眾喜愛,展現其深遠的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巴文中心與法語區影視機構的每一次合作,皆引發熱烈迴響,此次與法國電影資料館、拉羅歇爾國際影展攜手舉辦的巡迴展,讓許多法國年輕觀眾首次觀看楊德昌的作品,除了體會楊德昌獨樹一格的電影美學,也進一步理解臺灣在都市化與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轉型與人文思索。此外,法國世界報(Le Monde)亦推薦楊德昌的《獨立時代》與《麻將》兩部片不容錯過。

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Frédéric Bonnaud於開幕致詞時指出,本次回顧展籌備多年,期間歷經諸多挑戰,終於在今夏實現,能讓法國觀眾以大銀幕感受或重溫楊德昌電影的魅力,要特別感謝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的支持。

回顧展搭配3場座談活動,開幕片《麻將》邀請法國女主角Virginie Ledoyen映前介紹,分享當年遠赴臺灣的拍攝經驗及對導演的切身觀察,且因版權問題,多年來始終無法在法國公開放映,此次得以修復重現,不僅彌補遺憾,更帶來感動與期待。《獨立時代》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助理教授、臺灣電影專家倪娃法(Wafa Ghermani)映後座談,從臺灣當時政治與社會發展脈絡出發,突顯楊德昌如何透過該片,反思戒嚴後的臺灣民主化發展,乃至政治、經濟甚至文化產業的劇變。

《一一》映後則是由法國電影資料館學術與文化合作組組長Bernard Benoliel主持,他分享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此片為2001年法國電影圈最轟動的作品,身邊所有人幾乎都觀影過;受邀參與座談的影評人傅東(Jean-Michel Frodon)特別提到,楊德昌的生長背景及赴美求學期間受到歐美新浪潮電影的薰陶,造就他獨特的電影美學,如同一首綺麗的交響曲,在電影中運用大量的演員、交錯的關係及複雜的情節,但各個演員又如獨奏家一般各自前進,奏出美妙樂章。

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於1936年,是法國國家級的電影資產保存及推廣機構,每年辦理約20檔名導回顧及經典專題影展,造訪觀眾約35萬次。法國上一次完整呈現楊德昌作品已經是15年前,由巴文中心與法國電影資料館合作推出,更早可追溯至2008年法國南特三洲影展,也是歐洲第一檔楊德昌回顧展。相較15年前影片皆以膠捲拷貝放映,近年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導《麻將》、《獨立時代》等片修復,此次回顧展所有影片,包含楊德昌7部劇情長片及《光陰的故事》、《冬冬的假期》皆以數位修復版本放映,成功展現了臺灣經典電影修復成果。

法國電影資料館楊德昌回顧展專頁:https://www.cinematheque.fr/cycle/edward-yang-14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