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已於11月16日開展,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題,共邀集35組參展藝術家,呈現83件作品外,並於12月14日舉辦「減壓」(Decompression)論壇,邀請本屆亞雙展策展人、藝術家及研究員進行專題發表與對談。12月21日起更將推出放映計畫「吐納之間」(How Breath Moves),與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合作,接連放映8組藝術團隊的精彩影像,接續豐富對展覽核心議題之理解。
本屆放映計畫「吐納之間」以多元藝術策略包含紀錄片散文、表演錄像及動畫,8組藝術團隊包含巴尼.阿比迪(Bani Abidi)、努爾.阿布拉菲(Noor Abuarafeh)、欽吉茲.艾達洛夫(Chingiz Aidarov)、馮理查(Richard Fung)、羅達.圖魯(Rojda Tugrul)、帕拉維.保羅(Pallavi Paul)、薩納茲.索赫拉比(Sanaz Sohrabi)、你哥影視社(蘇育賢、田倧源、廖修慧),共同引領觀眾錨繫於當下,透過平靜呼吸、重整思緒,重新協調身體與地球新陳代謝的節律。
為呼應策展主題,國美館特於12月14日舉辦「減壓」論壇,深入探討遷移、行動主義、自我批判、團結、帝國等論述,在日益動盪的世界中提出批判意見和另類的文化生產模式——如「海哨聲」般呼籲我們重新想像生存的意涵,並透過協作來實現。
國美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本屆雙年展策展人墨夫.艾斯賓納(Merv Espina)策劃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論壇」,今年的論壇主題為「減壓」,以此回應本屆亞雙展主題「所有令人屏息的」。論壇主題「減壓」,引用潛水術語,意指潛水員逐步釋放惰性氣體,避免身體因壓力而產生的損傷。此概念與亞雙展主題「屏息」相扣合,強調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自我調適的生存策略。陳貺怡指出,本次論壇邀請來自新加坡、韓國、泰國、印度、菲律賓、香港、臺灣等亞洲地區的藝術專家、學者、策展人及藝術家,從亞太地區不同的文化視角開啟集體對話,呈現亞洲藝術對於生存狀態的諸多思考與詮釋,同時提供一個亞洲當代藝術研究與交流的平臺。
「減壓」論壇分為四個主題進行,第一場「稻米與麵包樹:漸漸習慣的帝國之味」由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藝術史與策展實務講師弗朗西斯・馬拉維拉斯(Francis Maravillas)主持,法國藝術家娜塔莉.穆恰馬德(Nathalie Muchamad)、新加坡藝術家朱浩培發表,探討全球與在地糧食系統,以及這些系統對社會組織的影響,並延伸探索替代方案與永續性。
第二場「激進挪用時代的藝術、政治與交融」由韓國策展人金聖淵(Kim Seong-Youn)主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主任暨副教授呂佩怡、泰國策展人雅莉安.蘇塔馮(Ariane Sutthavong)發表,呂佩怡聚焦「藝術/運動」議題,提出「共/同」這種價值異於資本主義鼓吹的財富積累。蘇塔馮揭露了藝術如何協助維持那些製造不平等的體系,同時想像另一種讓未來更有希望的藝術實踐可能性。
第三場「呼吸與歸屬:穿越遷移、記憶和電影」由國立中興大學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與圖書資訊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趙欣怡主持,香港藝術家武雨濛、印度藝術家帕拉薇.保羅(Pallavi Paul)發表,分享這兩位藝術家如何把「離散」與「移居」這兩項概念融入他們詩意但充滿政治色彩的藝術創作中,並講述文化記憶、行動主義、實驗電影及歸屬感等議題。
第四場「玩具火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蔡華臻主持,印度藝術家莫楚(Mochu)發表,其呈現的錄像演講表演作品《玩具火山》(Toy Volcano),是在一個被遺忘的漫畫宇宙脈絡中,以動畫理論、機械幻想,以及可攜式孔洞這項稀奇概念為媒介,探討技術媒體的懷疑主義與妄想,以及物質世界景觀之間的相似之處。
除了四場專題討論,「減壓」論壇特別規劃一場綜合討論作結,由菲律賓策展人墨夫.艾斯賓納主持,連同臺灣策展人方彥翔,以及當日論壇發表人娜塔莉.穆恰馬德、朱浩培、呂佩怡、雅莉安.蘇塔馮、武雨濛、帕拉薇.保羅、莫楚共同與談,為本屆論壇劃下一個完美句點。
「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將持續至2025年3月2日止。更多展覽介紹及放映計畫場次,請瀏覽亞雙展官網(asianartbiennial.ntmofa.gov.tw)或關注粉絲專頁獲取最新資訊。